工匠精神无疑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,不论何人何事都会提到,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手艺与精神态度相结合,缺一不可。
什么是工匠?夫匠,工之集大成者。《考工》有云:“匠人建国,匠人营国,匠人为沟洫,国无良匠不足以强”。匠人也就是靠手艺吃饭的人,能精通所从事的技艺。匠之于国可谓重矣,明代的“御用监”,清代的“造办处”,民国时期的“鲁班馆”,都是那个时代高级匠人群集的地方。
什么是精神?就是对所做事情的态度,要敬业、乐业有底线且有更高追求。态度不好即便有再好的手艺也是枉然,在中国古代不乏将工匠精神做到极致的人。
祖连朋,原鲁班馆的一位老木匠,在世时曾给故宫、王世襄、马未都等修复老家具,除了手艺高超外,修复家具的态度更是一丝不苟。古家具常有受伤缺损,补上一小块容易,只是相吻合的纹难寻,祖连朋常常花几天的时间来选一块合适的木料。在修复收费计件制的年代,仍旧坚守底线,精益求精。
在古代,硬木家具偏向于私人订制,木匠师傅带着徒弟上门服务,不需自己屯料、养厂房、设备和工人。现在制作家具则大不相同,需要大量的资金租建厂房、购买设备、招聘工匠、屯各种木料,还需要时间不断研究图谱、打样、开拓市场。 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。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成为生存的基础,守住底线,同时注重工匠精神变得难上加难。红木家具相对其它材质的家具来说应该是在行业的顶端,红木从业者更应该本着工匠精神将家具做到最好。
从古至今,从国内到国外,任何年代和社会环境下的商品都有高中低端的区分,必不能要求所有的从业者都做出最极致的商品,也不能让所有的消费者为商品的附加价值买单。当然不论处在什么层次,都应该在自己所选择的层面上规规矩矩的做好人和事,守住做人的良心和做事的底线。